十三:背包客與流浪者

文章最近更新: 2020-11-02

旅行到底有甚麼意義?
旅行到底有甚麼意義?

參加「工作假期計劃」是為了甚麼?答案90%是體驗生活。

「工作假期」如何改變了你?答案90%是擴闊眼界。

2011年,Karratha人口只有約1.6萬人,勞工市場需求大,薪水高於澳洲其他城市小鎮,位於礦區,天氣旱熱,附近也沒有甚麼消遣,對澳洲人來說,自然不願意前往當地工作,亦衍生一批「背包客」從2008年開始大量湧到該地賺大錢。

為賺一筆環繞澳洲旅遊的費用,找了一份麪包工場的助理工作,時薪25澳元(當時約200港元),身兼兩職,一星期工作70至90小時,每天睡約3至6小時,扣稅後月薪約5萬至7萬港元,終於有錢存下來。工場老闆是澳洲人,為人現實市儈,為當地稀有品種。工場除了老闆,還有他的媳婦與兩個兒子。

每天下午2時,他們烘好麪包下班後,便剩下我、另一名台灣助理和一名清潔工人,除了包裝麫包,每天要核對訂單、檢查電郵和傳真、與送貨工人聯絡,以及下班前把工場清潔妥當。撇除不斷重複包裝,比較沉悶,老闆有點討厭外,這份其實沒有多大問題。

後來,「聰明」的老闆在網上購入一台切麫包機,據稱每分鐘可以處理30條麫包。那台麫包機的確每分鐘「處理」了30條麫包入垃圾箱。每天看著數百條的麫包被廢棄,心裡大感可惜,世上某處的人們為了這些糧食餓得頭昏眼花呢!

經過兩、三星期的研究才免強找到改良方法,新切麫包機的速度雖然快,但人手包裝速度有限,反正,最後效率沒有增加太多。

台灣搭檔離職後,老闆未能即時找人填補空缺,須獨力肩負兩人合共16至20小時的工作,為了趕緊下班回家睡覺,用盡人體極限,每天在工場工作12至13小時,加上每天4小時的超市工作,一天工作約16、17小時,這樣過了一星期,老闆指還未招到合適人選,說時雲淡風輕,還勸我辭掉那份輕鬆的超市工作,反正工場的工時夠多了,他倒是省下不少錢,工人成本驟減近40%。

這個老闆人若是好,便辭掉超市工作,但偏偏他討人厭且工作吃力,二擇其一,我寧可辭掉工場工作。

過了兩個星期,實在忍無可忍,向老闆表示若要持續肩負如此重擔,我只好離職。

隔了兩天,便來一個新助理。

人們愛把「工作假期」說成「流浪之旅」,對身為「背包客」感到自豪。

「流浪者」這個詞本來偏向負面,指飄泊、沒有固定居所的人士,近代被浪漫化成為「旅行者」的替代詞;「背包客」原指長途旅行的人,在有限經費下到處遊歷,對於旅行有己見,追求真實,學習當地風土民情。

很多人參加「工作假期計劃」,然後聲稱自己在澳洲當過「背包客」,走了澳洲一圈,回港後,開始懷愐澳洲的生活,厭惡香港的一切,然後若無其事地捱著日子。

為甚麼我們要到處遊歷?為甚麼要與不同種族的人交流?為甚麼要體驗不同的文化?

所有「背包客」或多或少也受過歧視,尤其是亞洲的「背包客」。

縱然種族歧視在澳洲並非很嚴重,但種族歧視就是無處不在。餐廳老闆大多只招聘歐洲人,因為他們讓餐廳看起來高檔一些;很多薪優的粗活,總讓歐洲人拿去,因為他們看起來身型高大;即使大家英語說得一樣爛,老闆還是認為歐洲人的口音較順耳。

工場老闆讓我體會最深。台灣女生英語不太靈光,他會鬧她「蠢貨」,並嘲笑她聽不懂英語;他對待歐洲員工,總是和顏悅色,看著亞洲員工,卻一臉輕蔑。

有次,老闆的小兒子一邊工作一邊笑指我是「他媽的愚蠢中國人」(Fucking Stupid Chinese),我還以為是誤會,後來他的哥哥叫他小心說話,不要讓我聽到了,他哈哈大笑回應,恥笑中國人聽不懂英文。

登時,我火冒三尺走進老闆辦公室,要求他兒子道歉,不然辭職不幹。他的小兒子不情不願走來道歉,並指一場誤會,縱有心結,經此一役,各自為政,互不相干。

有很多「背包客」在澳打工,為賺大錢,即使受老闆冤屈,也忍了便算。然而賺一筆錢,旅遊過了,錢花光了,再重新為錢忍辱負重嗎?體驗生活並非指忍受不平的事,受人欺壓過生活吧? 相信體驗生活是對心身的磨鍊,通過艱苦,悟出人生的真理與生活的哲理。

在旅途上,很多「背包客」的「體驗」,不過是為了賺錢、逃避現實、只顧享樂、炫耀曾經出走澳洲等。好一陣子,只顧打工,開始有點迷糊,怎麼「工作假期」較香港的生活更難捱?面對老闆的無理,怎麼大家都叫你不用太認真、向錢看忍下去?為甚麼亞洲人面對不合理的事總要忍氣吞聲?為甚麼總認為金錢勝過一切?

後來,發現工場老闆沒有替我們支付退休金,也沒有支付公眾假期的額外薪水,據理力爭得到公眾假期額外新水,但退休金是向稅局投訴,歷經一年才得以領取。既然「工作假期」是要我們學習當地文化,便應遵循當地規矩,合理爭取自己的權益。每個人旅遊的角度也有所不同,體驗不一,改變各異。

通過旅行的體驗,啓發改革思想的最著名代表人物有古巴革命英雄哲古華拉(Che Guevara,1928-1967),他在青少年時期遊歷南美洲各國後,目睹貧窮的無所不在,革命思想自此萌芽。

體驗到生活的掙扎,擴闊了視野的角度,並非嫌棄自己的國家,而是盡自己的能力改變世界,如果你認為自己無能為力,那麼不要埋怨生在這個時代、這個地方,美國已故總統約翰甘乃迪 (John Kennedy)說:「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甚麼,問問你能為國家做甚麼。」

不要問世界能為你做甚麼,問問你能為世界做甚麼。

另一位約翰,英國樂隊「披頭四」(Beatles)成員約翰連儂(John Lennon) 在一九七一年創作的歌曲「Imagine」,希望有一個没有宗教派别、種族界限、人們不貪婪佔有物資的世界。多少人聽了這首歌而感動?多少人在腦中幻想這種世界?多少人的人生因此而改變?

這些我們無法得知,但這些人肯定存在。或許遇見一個人,聊上五分鐘,其後一切因此改變。就如「蝴蝶效應」,你或許不能改變世界,卻可能讓世界改變。

「背包客」不是只懂喝酒出席派對亂搞男女關係的旅人,「流浪者」不是懶散墮落行為低劣隨意睡街的無腦人士。

「背包客」與「流浪者」皆是很浪漫的人種,他們自由、獨立、清高、意志堅定,前者積極樂觀,尋幽探祕,心裡足以容納整個世界;後者思想深邃,遠離煩囂,整個世界已在心裡。

因此,無法以充滿想像與體會深切的思想容納整個世界,請不要污衊這種浪漫。

剛到工場時,準備離職的員工的兒子Jack,下課沒事做,便來工場玩。 我:小朋友,你要是再走來走去,我要打你屁股了。Jack:來捉我,我很無聊,沒人陪我玩。(設計對白)
剛到工場時,準備離職的員工的兒子Jack,下課沒事做,便來工場玩。
我:小朋友,你要是再走來走去,我要打你屁股了。Jack:來捉我,我很無聊,沒人陪我玩。(設計對白)
麫包裝好,便貼上這些標籤,一天大概包裝1000至1200條麪包,然後分配好訂單。
麫包裝好,便貼上這些標籤,一天大概包裝1000至1200條麪包,然後分配好訂單。
電影「哲古華拉少年日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」是講述關於少年哲古華拉的故事,一次摩托流浪旅程,改變一位年青人的一生,這位年青人的一生又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與啟發。
電影「哲古華拉少年日記 The Motorcycle Diaries」是講述關於少年哲古華拉的故事,一次摩托流浪旅程,改變一位年青人的一生,這位年青人的一生又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與啟發。

相關文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